作者:曾健民
台灣省金銀珠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
英國寶石協會 F.G.A.國際珠寶鑑定師
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丙級合格技術士 |
|
黃金是人們發現及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到4000年前)便已與黃金接觸,經考古驗證我中華民族遠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300~1400年)已有製造金器的技術,於河南 安陽等地出土的殷商文物中即有金箔物的存在,〈周禮.地宮〉文中艸(音礦)人掌管金玉錫之地,這是古代文獻關於礦冶的最早記載,說明了當時已設有專職官員掌管礦冶了,相傳在戰國時代隨著商業的發達,黃金成為通行貨幣,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裝飾的需要,對黃金的需求事有增無減,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著作的(管子.地數)文中提到"上有朱砂、下有黃金""上有磁石、下有銅"說明了春秋時代已有了採金的行為。
"史記"記載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進行幣值改革,把黃金做為上幣,銅錢幣為下幣,至於明確開始時間,則已難確考,在最早史籍正式記載的為"隨辛公義列傳"中(公元596~605年)"山出黃金 之以獻"的文獻記載。
黃金歷史上價格的變動差異,史載—漢朝黃金極為豐富,金價較低,到了唐朝金價倍增高於漢朝的10倍價格,明代時期每兩黃金價格約等於白銀5~10兩之間(也就是白銀的5倍到10倍)清朝康熙26年到道光20年(1687到1840年)150餘年間每兩黃金約白銀的14~16倍之間遊走。
黃金的利用從早期出土的黃金器物證明,我國最早發現和利用黃金的年代至少距今4000年以前—玉門 火燒溝的商代金銀器和金葉(漢輯.食貨志)載—古者有三尊、黃金為上,白金(銀)為中,赤金(銅)為下,說明古代已視黃金為貴重物質了。
黃金的色澤美麗,延展性極佳,早期使用黃金做為裝飾品,之後黃金成為餽贈親友的最佳禮品,再後來引申為商業貨品交易中的貨幣,以致成為典型財富的象徵—春秋時代,諸侯各國鑄銅幣,唯楚國、齊國用金幣,除"帛"為名的金幣外,還有"覃金"的金幣—今收藏於安徽省博物館,說明在戰國時代、春秋年代便以使用黃金做為貨幣了。
黃金的檢測—早期黃金按"七青、八黃、九紫、十赤 "的口語相傳至民國60年才有突破性改進,早期的青色約七成、 黃色為八成、紫色實為紫黃色為九成金、赤色為十成,但赤金十成金也非絕對純的黃金,"有金無足赤"之說,延伸使用試金石來測試較為準確鑑定出黃金的成色,明代(天工開物.下卷記載)但還是有10%的誤差值,試金石是致密堅硬的硅質岩石為黑色燧石,質地細膩,使用前先用布擦乾淨塗上麻子油,檢測時還須有標準版樣,為七、八、九、十級板樣在試金石上畫金線,刻畫後的金線相比較而得知檢測的黃金為何成色。
現代除了化學法和火鍊精確法外(破壞主物的方法),也新發現了無破壞原物的高科技電腦儀器來檢定,凖確值已達999。黃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不與水和氧反映,也不和酸鹼起作用,但會溶於王水,比重1立方米的水重為1噸,而黃金為19.3噸;一個直徑4.6公分的金球重達1公斤,黃金硬度2.5~3度,延展性極佳;1公克的黃金可拉成3200公尺(3.2公里)的金絲,可壓成厚度只有1/1000000的藍綠色金箔67平方米,這種金箔透明它能把紅外線全部反射;黃金具有良好的導電及導熱性,導電性僅次於銅與銀﹐導熱性為銀的74%;黃金若與其它金屬製成合金,則具有超導體的特性,由於黃金有多種良好性能,它已成為現代尖端工業不可缺少的關鍵材料,用途極為廣泛;黃金在地殼平均的含量比例為1/10億,分布極為不均,平均每公噸岩石中只有0.0035克,以至於發現含金量多的礦區,人們無不躍躍欲試開採。
在現代的科技電子產品可用黃金及合金針對焊縫強度及抗氧化性能需求很高的耐熱合金為焊料,金用在人造衛星和太空飛船的元件中和太空服的反射塗層,有防止太陽能的輻射,幾乎所有747客機的擋風玻璃都塗一層透明導電的純金膜,僅須6.451平方厘米的功率就可清理任何高度的霧、雪和冰及消除閃光。因為金的導電導熱性極佳,用於高科技的產品更是數不清。
在醫藥方面─金和金合金用於鑲牙,金的有機化合物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放射性同位素金198可用於治療癌症。
建築裝飾藝術及其他方面也用金─古代廟宇、宮廷、大型建築物屋頂塔尖鍍金,現代電動車、照相機、顯微鏡也隨著高科技的需要而加以應用,黃金是種不可缺乏的材料,有人便尊崇黃金為現代工業的"維他命 "。 |
|
※此篇文章投稿刊登於2004年11月5~11日彰化都會週報─財經版 |
|